首页 资讯 关注 渠道 商机 人才 百科 案例美图 视频

行业新闻

旗下栏目: 衣柜 橱柜 木门 楼梯 护墙板 定制家具 酒窖 实木吊顶 木艺木雕

家居制造业利润低迷,根源究竟是什么?

来源:未知 作者:刘志民 人气: 发布时间:2024-09-28
摘要:家居制造业之所以缺乏盈利能力,根源在于各行各业竞争过于激烈,产能过剩,同质化严重,订单不稳定。因此,大家都采取更加保守的经营策略,幻想通过“薄利多销”来拉动销售。然而,“薄利”未必能“多销”,这种策略往往成为压垮制造业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
家居制造业之所以缺乏盈利能力,根源在于各行各业竞争过于激烈,产能过剩,同质化严重,订单不稳定。因此,大家都采取更加保守的经营策略,幻想通过“薄利多销”来拉动销售。然而,“薄利”未必能“多销”,这种策略往往成为压垮制造业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
那么,如何才能摆脱“薄利”的魔咒?如何才能获取高利润?

利用“信息差”来获取高利润是一个可能的策略。如果一个产品你能做,我也能做,只要有设备和原料,获取“高利润”的机会就只剩下“信息差”这一张牌了。如果没有这张牌,谁也别想赚到更高的利润。

事实上,早期的中国制造业几乎全靠“信息差”来获取高额利润的。直到今天,我们大多数人依然热衷于“引进”而非“研发”所谓的“新产品”来获取市场空间。也就是说,时至今日,我们仍未摆脱依赖“信息差”来经营制造业的模式。

我们今天可能从美国买一个样品来模仿,明天从德国买一个样品来模仿,打的依然是“信息差”这张牌。对国内同行而言,我能做,你不能做,这就是我的利润空间。

但是,信息差一旦消失,行业内的企业便蜂拥而至,市场一片混乱。

2013年的“煤改气”政策所引发的壁挂炉泛滥成灾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。这时,问题一旦出现,大家想的又不是如何把产品做得更好,也不是盈利,而是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比别人坚持得更久,死得更慢。这种心态,也算得上是相当的“中国特色”了吧?

由此可见,利用信息差来赚取高额利润并不靠谱,也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。

企业要获得高利润,还有另外两种手段,一种是“垄断”,另一种必然是技术壁垒。垄断对于大部分制造业来讲,想都不要想了,在此忽略不讲。

想要在制造业实现技术上的优势,势必要实现“人无我有,人有我优”的巨大优势,而想要保持这样的优势,必须通过不断地研发创新,让自己的产品遥遥领先于竞争对手。只有你掌握了关键的核心技术,你的产品才有资格在市场上拥有定价权,从而获取高额的利润。

很多人可能会说,这么简单的道理,你都知道,难道中国的制造业老板能不知道?但是,“知道”不等于“做到”,知道和做到之间除了行动力,还有意识,魄力和远见。

早期的中国制造,技术非常落后,一套模具,一个简易工装台,一把螺丝刀就能让自己赚得盆满钵满。大部分制造业企业都是通过模仿国外产品,再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,以更低的成本生产出产品,从而赢得市场。这种策略在当时的经济和技术水平下是可行的。

当时,有两个基本条件促成了这种靠“信息不对称”而取得的成功。

首先是信息流通缓慢。当时的信息传播速度非常慢,市场信息不为人知是很正常的事情,能发现商业机会的人不多。许多企业仅凭信息不对称就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实现比较高的利润。我能做,别人也能做,但是别人并没有发现这样的商机。

其次是资本短缺。国内资本极为有限,融资渠道少。那时向银行贷款非常困难,也没有如今如此多的投资基金。即使看到了商业机会,也可能没有资金实力去组织生产,构建销售渠道。我能做,别人也能做,但别人没有资金实力做这件事。

自2000年以后,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海外资本的大量涌入彻底改变了竞争格局。然而,许多制造业企业,直到今天依然固守过去的模式,试图通过降低成本来赢得竞争。于是普遍采取了降低人工工资、节省固定开支、偷工减料等策略。结果是,很多制造业企业陷入困境,整个行业都充斥着价格竞争,中国制造在低利润的泥潭中越挣扎陷得越深。

那么,依靠“产品研发”来提升“中国制造”的利润水平是否一定能够实现呢?未必如此。研发不仅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,还需要时间的沉淀和经验的积累。很多未涉足制造业的人,难以想象一个项目从立项到实际生产所经历的复杂过程。

即使是最顶尖的研发工程师,进入实体产品领域后也常常会遇到各种挫折。实体经济的产品研发链条漫长且复杂,最终产品不仅要满足市场需求,还要符合迭代需求,以及技术突破,许多不可预见的问题都可能会突然爆发。

如果研发流程不够科学严谨,最终的产品,就可能会因为一个小问题而导致失败,造成的损失不仅来自产品的模具,还有心血及市场机遇的丧失。

产品研发时,有诸多问题需要考虑:

· 如何判断投入的研发资金能形成市场优势?

· 该请什么样的人才进行研发?

· 如何进行研发管理?

· 如何保证产品按期发布?

· 如何保证产品质量?

· 如何避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?

近年来,华为因其卓越的研发能力而广受推崇,其IPD(集成产品开发)研发体系更是成为许多制造企业学习和模仿的对象。如果你耐心地阅读一本关于IPD的书,数百页的干货内容需要逐字学习,即使如此,也只能掌握其中的一部分。

而多数制造企业即使想去做产品研发,也缺乏有效的研发管理,导致项目延期、产品质量低劣,最终甚至连抄袭都无法成功。这样的制造业如何能够实现高额利润?

中国的家居制造业大佬大多是第一批创业者,他们文化水平有限,管理观念落后,对研发管理更是知之甚少。指望这批创业者通过产品研发提升利润水平,既缺乏持续的投入魄力,也缺乏科学的组织能力。

因此,迄今为止,能通过产品研发脱颖而出的制造企业屈指可数,就像如今中国电子行业中的乱象:“华为式的成功凤毛麟角,联想式的模仿遍地开花”。

放眼当下,依然有大量的“螺丝刀工厂”在大变局中抱残守缺,勉强维持生存。这种制造业模式如何能实现高额利润?

总结来说,中国制造业要摆脱低利润的困境,依靠信息差已不再可行。只有通过研发,才能确保产品在市场上具备竞争力和渗透力。然而,研发并非一蹴而就,需要科学的管理和充足的资本投入。

新一代制造业创业者和传统老板的子女具备良好的学历和职业背景,这或许是推动中国制造业走向高利润的关键。制造业的未来不仅需要技术的突破,更需要管理和战略的升级。只有这样,中国制造业才能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,实现从“大”到“强”的转变。

责任编辑:刘志民